目前分類:《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這裡所講的不驚、不怖、不畏,是指大乘種姓得到智慧解脫的上根器者而言;
但對於一般的初基眾生來講,如果對《金剛經》有信解心,自然而然也會生起遠離一切擔心、恐懼、害怕的念頭,
漸漸地如果碰到善知識對他講解經文中的四句偈,自然而然也會體悟到「無有相、離所緣」的境界。

修行人如果心安住於一片空寂清淨之中,他的心廣大如同太虛,
對於人世間的諸多罣礙,怎麼可能妨礙到虛空一般的心境呢?

 
  

節錄|王薀老師《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
▶️▶️▶️ https://bit.ly/2HnwDXb



作者:

王薀老師(臉書專頁

參研中外哲學、心理學及各派理論學說,並涉獵東西洋各式繪畫技巧、音樂、占卜、氣功、瑜珈、健身等。曾受聘為諸多企業之管理顧問,也是各類暢銷書作家,著有跨類別著作等四十餘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鼓舞現代人心,是一位融合東方文化傳統精髓及現代西方世界觀的心靈導師。

 

出版著作如下:

心理勵志類-《發現生命的曙光》、《重生-生命中都必須有一次》

人文史地類-《力量-重生之後》、《絕對》

健康生活類-《靜坐-這一檔子事》、《靜坐這一檔子事2-導引功法》

人文科學類-《隱藏在心經背後的故事》、《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觀音-最具丈夫相的女性》、《如何不落中陰-生死自在》

華文創作類-《茶堂》、《阿賴耶之人狐傳奇》、《建盞·茶談》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開心.001.jpeg

 

  從前老和尚曾經對我說,他在高旻寺的時候遇到了來果禪師的座下弟子,後來也和他成為同參法侶。老和尚說過這位法師平常用功都是用修心的十種方法在鍛鍊自己。他說,起初師父教他平日裡若沒有話頭參究,就要用覺察的功夫,當念頭生起的時候馬上覺察到,當覺察的時候,妄念自破,久久自然會進入無心的狀態。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人常常提起當時釋迦牟尼佛曾說過,祂講經說法接近五十年,其實只講過一次真正的法,那便是在靈山會上那一回。可是,釋迦牟尼佛卻又在四十九年之中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根器的大眾講述了不同的法門,而且所遺留的經函汗牛充棟,內容浩瀚似海,這其實是不一樣的。如果認真地用宗下的道理來說,當年靈山上的拈花一笑,其實也是釋迦牟尼佛太過老婆心切,多露一手。要說的話,其實連笑都不用笑才是真正的妙有示現。只是,像迦葉這般利根利器,滿天下之中到底有沒有第二人?

 

  《金剛經》所提示的無非就是在於吾人本具的妙有真心。一切凡夫眾生由於長久以來的迷塵染污,早就把原本的真心變成妄心。如果未經過修練和點撥,原本的真心總是會起起伏伏,乍明忽暗,生生滅滅,隨著外境周流輪迴之中,終無明白之一天。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好開心.001.jpeg

 

  再進一步講,下面所說的「一合相」,其實講的就是我們眾生的習性也是從自性中所生。你看我們是不是眼睛看到漂亮的東西就會產生貪愛?就會產生占有慾?得不到,心中就很苦惱?所以你的眼根是不是和外面的色界有和合?我們的耳朵聽到了好聽的音樂、好聽的聲音或迷人的耳語,是否會讓你餘音繚繞無法忘卻?這就是語聲合,諸如此類......。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開心.001.jpeg

 

  分別心其實是娑婆世界也好,他方世界也好,只要你還沒有證入實相境界都有的一種習性。實際上,分別心如果運用得巧妙,正好是開悟觸機,特別是人道的眾生,為何表面上看起來都有所不同?其實是為了滿足眾生的分別執著而演說,也是一種方便善巧。眾生的根性都導致於我見、我執、我想,所以煩惱輪轉深深不已,但是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最殊勝的法。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老和尚曾經對我說,他在高旻寺的時候碰到了來果禪師的座下弟子,後來也和他成為同參法侶。老和尚說過這位法師平常用功都是用修心的十種方法在鍛鍊自己。他說,起初師父教他平日裡若沒有話頭參究,就要用覺察的功夫,當念頭生起的時候馬上覺察到,當覺察的時候,妄念自破,久久自然會進入無心的狀態。

 

  這點老和尚平日裡也常說,修行人最怕念頭生起時自己沒有覺察到,所以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有時候老和尚的智慧道友也會用「不思善,不思惡」的方法,做為平日裡修心的功課。當有任何好的想法和壞的想法生起的時候,不追隨,不起分別,讓它自然離去。這種方法久了以後,任何分別妄念來的時候,同時也就是走的時候。老和尚對我說,他覺得其中有個方法倒也不錯,要我也試試。首先老和尚告訴我:「你先去參參這一句『是處有芳草,滿城無故人』,還有『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我當下便回答老和尚說:「於一切時、一切地,見諸妄境,無諸別心,只留一心,佛來不理,魔現不怖,諸塵於心不起作用......,是否也可以?」老和尚聽了我的回答以後笑笑說:「你怎會這個?」我回答老和尚說:「我一直以來都是用這個在練習......。」老和尚就告訴我說:「你暫時用這個方法也可以......。」這大約是我在二十出頭的事情。老和尚對我說的這十種修心方法,目的其實就是讓心進入無心的方法。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世俗做學問的態度上,必須要謙卑、不恥下問,才能真正在任何時間俯拾仰取,有所收穫,並且得到師逸功倍的效益。以世間法而言,一個人可否功成名就,便要從小地方去觀察。

 

  漢朝的張良在落魄潦倒的時候,連真實的身分都不敢讓任何人知道,到處躲躲藏藏。這是他畢生中最失意的一段時間,也是他最閒散,可以思考個人潛沉和嚴謹的一段時間。某一天他在一處岸邊遊走、流連徘徊的時候,信步就走到旁邊的一座小橋,不期而遇地碰到一位慈眉善目、白髮皤皤,走路有點踉蹌的老人,斜斜倒倒地與他錯身而過。突然那老人轉過身來對著張良很不客氣地說:「年輕人!我剛剛鞋子滑掉到橋下去了,你去幫我撿上來。」張良臉上帶著微笑的表情,也沒說什麼,很自然地就走到橋下去把老人的鞋子拿到橋上來。那老人臉上一副理所當然,而且神情很嚴肅,拿到鞋子的時候沒有半點反應,還對著張良說:「你懂不懂禮貌?既然拿了鞋子,難道不會順便幫我套上嗎?」於是張良還是很自在樂意歡喜地蹲下來,幫這位老先生把鞋子給套上。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剛經》的出世,主要是佛陀悲憫未來世的修行眾生,無論是小乘、菩薩乘,對於人、法、四相等多有執著,便成障道因緣,於是佛陀才要用一切的方便舉說,來讓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等學人有所依循入處。

 

按照佛教的說法,以小乘的境界來說,在證得三果的果位之前,通通叫做有學。要學什麼呢? 修學「心無所住」。當羅漢證得了四果之後,有時會有些我執地認為已經修到無可學的境界而自我滿足。大乘的菩薩修行也是一樣,在七地之前的菩薩都只能說是有學菩薩。包含七地的遠行地菩薩的境界,雖然祂已經距離生死的境界很遠,同時對於出入定已經得到了很自在的境界,般若智慧方面,由於在七地之前的修學過程已經達到了空性的地步,對於眾生也知道如何地用方便善巧使他們可以進入佛道,可是對於極微細的煩惱障還是有些干擾,所以仍然還是要在見惑和思惑上面有所精進,才能進入到無學的境界。實際上來說,有學也好,無學也好,全部也都是由心所造。如果可以了悟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的「遠離四相」,自然就可以達到「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的地步。

 

再進一步說,如果有眾生可以了解我們的心都是因為妄念的緣故,才會產生種種的妄相,若是可以有方法讓妄念不生,不執著於一切妄相,這個眾生便可一超直入如來地。如果對於一切的因緣,也可以了解到沒有任何自性可言,因為無自性故而證得空寂。對於已經在修行的諸乘行者來說,最大的障礙是在於執著於空心不空法,所以仍然有障礙。因此佛在一切般若經論中所強調的就是要有無相之心,無心無我的概念,再加上不執空、不執有,當然可以處於清淨之中。所以佛陀對於不同根器的眾生所開示的因緣法,重點也是擺在用他們可以理解的境界而獲得解脫。對於有我執的人,祂就用十二因緣來令他破除種種身心方面的執著,最後使其可以了悟本生不滅、本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這個道理如果懂得,一切法自然可以通達,同時也不會執著於一切法。

 

菩薩從各階位修學開始,基礎上都需要獲得五法清淨相。什麼叫做五法清淨? 所謂五法就是色法、受法、想法、行法、識法,一定要全部轉化為空性為止,就是《心經》裡面的那句「照見五蘊皆空」,才有辦法把一切的痛苦、執著轉化,才有辦法做到色空不二。如果菩薩可以證得五蘊皆空,無法生起半絲妄念,這就是進入了自覺聖智的境界,這種境界,對於一切虛妄不實有的內情外器早就了悟,便可說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也可以很清楚地明白,一切法本來不生,同時一切法從本無生,從今以後一切的妄想執著自然滅除。

 

到達了這種已經通盤體悟到人法兩空,心無罣礙,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的菩薩來說,這才是《金剛經》裡面〈離相寂滅分〉當中的某一幕。當須菩提聽完了佛陀教導開示的「如何在當下進入空性,遠離四相,獲得空寂」的境界時,他再次地忍不住痛哭流涕,把自己的心得告訴了佛,表示他已經知道了實相般若的境界,所以才會說到一個重點,這個重點就只有四個字——「信解受持」。如果再進一步從《金剛經》中的四句偈去實修實證,落實在現實生活上,這人就是大菩薩。只有大乘菩薩獲得慧解脫者,才有資格做到不驚、不畏、不怖的境界,因為這種境界是離一切有,離一切空,於一切相離相,於一切空離空,所以何來有懼、有畏、有怖?

 

節錄|王薀老師《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

▶️▶️▶️  https://bit.ly/2HnwDXb

🙋心中有煩惱嗎?來聽聽王薀老師怎麼說
▶️▶️▶️ https://pse.is/B2D2R


 

作者:

王薀老師(臉書專頁

參研中外哲學、心理學及各派理論學說,並涉獵東西洋各式繪畫技巧、音樂、占卜、氣功、瑜珈、健身等。曾受聘為諸多企業之管理顧問,也是各類暢銷書作家,著有跨類別著作等四十餘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鼓舞現代人心,是一位融合東方文化傳統精髓及現代西方世界觀的心靈導師。

 

出版著作如下:

心理勵志類-《發現生命的曙光》、《重生-生命中都必須有一次》、《建盞·茶談》

人文史地類-《力量-重生之後》、《絕對》

健康生活類-《靜坐-這一檔子事》、《靜坐這一檔子事2-導引功法》、《靜坐之後》

人文科學類-《隱藏在心經背後的故事》、《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觀音-最具丈夫相的女性》、《如何不落中陰-生死自在》

華文創作類-《茶堂》、《阿賴耶之人狐傳奇》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陀從《金剛經》的〈究竟無我分〉開始,一直到〈淨心行善分〉,所講的是當下直取究竟,了悟自性本無我。須菩提問佛關於如何住心和調伏其心的問題,但實際上來講,心需要調伏嗎?妄念需要調伏嗎?心如果證得遠離一切邊際,恰如無垠的湛藍晴空,即便烏雲掠過,怎有妨礙?如同金剛土牆的波堤,流水怎可穿透一般。只不過因為眾生由於多劫以來的習氣,所以貪瞋癡慢疑特重,因此才要用一切的方便法門來對治。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前每日在唸誦《金剛經》時,當每每念到〈實見分〉中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的那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時,心中就頗有覺受。記得過去我禪宗的上人一回在廟中的大殿上,同我說明禪堂規矩及如何跑香和打板時機的時候,突然間和我說到了一句,說他在湧泉寺見到虛雲老和尚的時候,老和尚曾經說過:「不要把《金剛經》閒置在經櫃中,你們也要拿出來活用活用,像大殿上每天都有人在禮佛、拜佛,可是有誰知道拜佛也可以拜到《金剛經》裡面所說的看到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境界。」


虛雲老和尚從四十三歲那年開始,為了要報答父母生養之恩德,發了大願要三步一拜,從浙江一路用小禮拜的方式拜到五台山,希望能夠迴向給父母,這中間整整三年的時間都只做一件事────禮佛朝拜,無諸雜想。這三年之中白山黑水,披星戴月、跋履山川,沿途有時水土不服,感染痢疾,上吐下瀉,他也不服藥物,一心只有禮佛朝拜,中間斷食,體力不支,又逢大雪封頂,在一片銀色的雪海中幾乎奄奄一息。這三年之中經歷了太多苦難,可是老和尚也因在此險境中,無數次心中有所體悟。老和尚經常對後進鼓勵、開示,依自身畢生的經歷,用來鼓舞修行人,他常要人拜佛,也常說拜佛若得力,定可開悟。他自己說他從十九歲在鼓山受戒後就一個人獨自在後山洞穴裡拜萬佛懺,這中間十二年,有時碰到毒蛇猛獸他也無所畏懼,得力甚多。他說他可以活到一百多歲,一生之中經歷過多少風風雨雨,幾度在生死彌留狀態中絕後再甦,這全得力於一心不亂,專志拜佛的緣故。老和尚更說他的禪境也都是因為拜佛所得的啟發極多。

 

坐參禪,碰到虛雲老和尚,他極有興趣地約同虛老看看誰坐的時間長,這戒塵法師平日裡雖也打坐,可碰到虛雲老和尚之後發覺定力相差甚遠,不到半日,自覺心中奔騰不息,妄念紛飛,最後不得不離墊下座,可這邊的虛雲老和尚卻在這一次的靜坐中悠然入定,一定七天,毫無倦容。之後戒塵法師很好奇地詢問虛雲老和尚:「請問您在這一次的定坐中是有知覺的?還是沒知覺的?」虛雲老和尚慈悲和緩地回答說:「宗門之中不是把禪定看做解脫,在這一次的靜坐中雖然人間已經過了七日,但是在我卻只有一剎那的時間,之所以會出定,乃是因為生起了些許的分別念,只要有分別念,就不是最究竟的禪定解脫……。」在這次的互動中,戒塵法師受到虛雲老和尚的感召極多。許許多多的人讀經都死在經文之下,不能在日常的行止中有所活用,這其實非常可惜,佛陀講經論法,無論是從《楞嚴經》所說的精明本體,乃至於如何教導六根如何不流連迷失於六塵,無非都是要教導眾生回歸於無念的基礎上用功。

 

節錄|王薀老師《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


▶️▶️▶️ https://bit.ly/2HnwDXb

🙋【 王薀老師書友會 】
️ https://pse.is/B2D2R

 

作者:

王薀老師臉書專頁

參研中外哲學、心理學及各派理論學說,並涉獵東西洋各式繪畫技巧、音樂、占卜、氣功、瑜珈、健身等。曾受聘為諸多企業之管理顧問,也是各類暢銷書作家,著有跨類別著作等四十餘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鼓舞現代人心,是一位融合東方文化傳統精髓及現代西方世界觀的心靈導師。

出版著作如下:

心理勵志類-《發現生命的曙光》、《重生-生命中都必須有一次》、《絕對》

人文史地類-《力量-重生之後》、《 師者【第壹冊】》

健康生活類-《靜坐-這一檔子事》、《靜坐這一檔子事2-導引功法》、《靜坐之後》

人文/科學類-《隱藏在心經背後的故事》、《這,也是金剛經的重點》、《觀音-最具丈夫相的女性》、《如何不落中陰-生死自在》

華文創作類-《阿賴耶之人狐傳奇》、《建盞·茶談》、《茶堂》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因緣,過去多年中常有機會往返於國際各大城市,交流和傳遞佛法的訊息。因為過去世善緣的緣故,結識了各方不同種族的弟子,很多次都有西方的弟子問我關於大圓滿禪修的一些問題。關於大圓滿是藏傳佛教至深至巔的心法,我實在沒有資格為寧瑪派的諸大成就祖師傳承如此重要的心髓,所以,雖然研習大圓滿諸種心髓已有三十年左右,但也不敢任意地胡吹海謗、誤人誤己。但是對於初學的人,我至多會希望他先去接受龍欽巴大師相關聯的一些灌頂,特別是大圓滿的灌頂。之後我會給予一些基礎的空性概念,例如龍欽巴大師,當他在指引初基的弟子們進入本覺的狀態,都會先要弟子們從現實的生活體驗中,去了解到外境一切的所見、所想,雖然都是實有的,但是其實它本質卻是空的。

文章標籤

王薀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